我将他们称之为:微品牌。
我们知道,品牌是工业时代的产物,是为了适应社会大传播和商业变现而出现的效率工具,它将产品信息进行浓缩,形成规模化、可复制的连接符号。品牌存在的价值,就在于提高人与产品的连接效率。
而在移动互联时代,因为连接方式的转变,人与产品的连接、人与信息的连接、人与人的连接都发生极大的变化。
而这意味着,新品牌的玩法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甚至是“品牌”一词本身,都需要我们去重新审视和打量。
在移动互联时代,这一新的品牌连接方式和对话模式,就是IP。
IP,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,这是IP最基础的定义。
不要忘记,品牌大师大卫·艾克关于品牌的定义——品牌代表消费者掌握的关于商品、企业相关的知识,品牌是企业的重要资产。
品牌就是一种企业的知识产权,它是企业在厂房、设备等物权以外,最重要的无形产权。
品牌就是IP的一种。
谈论IP者众,至于何为IP、如何打造IP亦是众说纷纭、云里雾里、扑朔迷离。
其实回归基本来看,对于企业来说,最本质也最重要的事务有二,一为打造产品,二为打磨内容。
IP即从这二者中来。
IP即内容产品化,产品内容化。
为了降低风险,提高成功率,各大电影公司竞相进入宇宙模式。

眼看漫威的成功,各大影业公司群起而效之。

做惯活动策划的同学都知道,策划并执行一场活动,足以让人筋疲力尽。
从前期基础策略,研究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活动,敲定活动的核心思路;到中期的活动策划,发想活动主题,确定活动流程,设计一大堆的活动物料;再到后期的场地、人员、奖品、预算……
一次营销活动的时间周期,可以短则两个周,长达两个月,但消费者的注意力却稍纵即逝。不要幻想着消费者从活动一开始全程关注着你,他能关注你两天已经相当牛逼了。
所以除了活动执行以外,你得拼命推广活动,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,直到活动结束。等到下一次活动的开始,你又得从头来过。
随着中国健身潮的兴起,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参与体育营销,赞助各种马拉松活动。假如你负责的品牌这个月赞助了一场马拉松,你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推广活动、吸引用户,过了三个月,你负责的品牌又赞助了一场马拉松,然后还得再来一遍,因为一次性的营销活动无法聚积并沉淀粉丝。
那么再试想一下,假如color run就是你这个品牌所创造的呢?



熊本熊亦如是。
做营销其实就是帮助品牌创造传播内容,不管是一句文案、一张平面、一条视频还是一个活动、一个吉祥物设计,都是内容。
但是只有将内容当成产品一样去设计、去迭代,内容才拥有持续的生命力。
这就是打造IP的第一个要点,内容产品化。
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,创造差异化成为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。
事实上,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,商业交流的不断加深,产品趋同这是必然的趋势。好的创新会被大家所模仿,坏的设计和功能会被集体淘汰,整个同品类的产品都会变得越来越好,但不同厂商之间的差异会变得越来越小。
君不见在智能手机时代,单论外观设计和主要功能,不同的手机厂商之间有多大的区别?
如果企业只是将产品当成一个承载功能的物理工具,那么打造出来的产品是没有个性和差异可言的。只有将产品当成内容去打造,才能创造新的商业想象力。
今天的产品设计,需要加上故事性、表情化、人格化、价值观、仪式感、话题性、网红力、设计美学、跨界演绎。一句话,买完不想拍照发票圈的产品,都不是好产品。









伊藤信吾呢?却搞出来一个男前豆腐店,意即“男子气概豆腐店”。将软软的豆腐变成了男子汉的象征,围绕“男性魅力”在原料、工艺、口感三方面实施产品力开发。短短几年迅速窜红,一块豆腐做到50亿日元大生意。
这就是将产品当成内容去演绎,为产品赋予人格化特质。




AJ 、Supreme、adidas originals、喜茶、奈雪的茶,莫不如此。
在今天这个时代,对于企业打造品牌而言,IP创造了三样极其重要的价值:
一种独特性的识别语言
一个人格化的角色设定
一个持续发光发热的内容平台
内容,content。
产品,product。
这是企业最根本、最本质要去打造的事务。传统营销虽然开发产品、输出内容,却依赖流量去推广产品和内容,它的商业逻辑是向媒体购买流量以获得用户。
而今天的营销则要融产品与内容一体,自带流量、自带粉丝,它的商业逻辑是通过话题和口碑实现用户裂变,向用户购买用户。
内容产品化、产品内容化
Content+ Product,C+P。
一个真正的品牌,就是要通过C+P成为用户的CP,实现消费者的快速配对。
所以我从16年开始,将自己在公司带的小组命名为CP Team,就是希望专注帮客户做产品和内容开发,做客户的CP,做消费者的CP。
从打造企业IP到成为用户CP,这就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品牌运营方法论。
作者公众号:空手(ID: firesteal13)